close

一個人的力量能有多大? 城中國小老師康以琳在幾年前 在校方不支持情況下 自己帶著班上同學到校外租借了一塊地 開始她的校園食農教育

現在全校學生都要上食農課 食農社團更是搶名額搶的激烈

帶學生從種水稻開始 種菜 觀察生態 做料理 自己醃梅子 還在田裡搭了樹屋! 而看起來多采多姿的活動 幾乎都是由康老師籌畫帶領 1~6年級各有不同

課後問了老師:這些學生一周花多少時間在食農課沒想到除了社團活動外 全校的食農課其實也只有周五早上一節課40分鐘!

    看老師一張一張的活動照片 我看到開心在泥土上"工作"的孩子 還有老師口中的"專注"神情 老師說剛開始學生也都怕泥土 覺得泥土很髒 第一次先帶學生玩遊戲 等到遊戲玩完身上也搞得髒兮兮了 下次就不再怕土 和孩子一起做也很重要 不管當天穿得多漂亮 要下田就要和學生一起下 而不是站在旁邊指揮 她下田時會把相機放在旁邊 有時候她拍有時候就讓休息的學生拿著拍 也因此有些照片是"孩子眼中的老師" 這句話真是當頭棒喝 從來沒想過這個"孩子眼中的父母"是什麼樣子? 我有沒有常常面帶微笑? 我有沒有第一時間回應孩子的問題? 我是不是能用孩子的高度來看世界? 讓孩子帶孩子也是康老師規劃課程的一個重點 讓課程能夠延續 讓高年級的孩子有責任感

康老師說她觀察孩子在上食農課後的一些改變, 短期是味蕾提升, 知識堆疊 和觀察力提升 而長期下來孩子變得主動求知進而尋找自我定位 當初那些羞赧的鄉村孩子現在各個有自信 上國高中後沒有青春期的叛逆 我覺得倒不一定上了食農課就會有這些變化 也許有更大的部分是孩子體會到老師的用心和真誠 願意打開五官也敞開心扉跟著老師學習

就像張明純老師最後補充的一句話 : 食農教育是手段 目的是孩子的生活教育 品格教育 和 生命教育 !

    雖然說食育的根本還是在家庭 但如果學校也能有系統的將食育融入學習中也很棒. 像台南在2012就將食育列為第六育, 由教育局找學者營養師國小老師共同編寫教材 以台南在地食材為主題 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知識和禮儀教育 上次去圖書館發現台南市教育局連繪本都有出! 真的做得很完整 值得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eiyk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